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99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作者:马勇,姚驰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2期,原标题为《外生冲击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稳定效应——理论建模及基于全球样本的实证检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逐渐形成共识,需要制定宏观审慎政策以弥补货币政策在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不足,从而防范金融脆弱性累积,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评估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如何发挥作用、是否能够实现政策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是否有适当的协调。然而,迄今为止,评估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应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被逐渐广泛应用的十多年里,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并未发生,难以基于现实数据评估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危机方面的有效性。
新冠肺炎疫情为评估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极端负面冲击时的政策效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窗口,这一突发且影响广泛的疫情冲击为探讨十多年来逐渐发展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经济和金融市场压力剧增时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机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放大了疫情冲击下的金融压力和经济衰退?更多使用宏观审慎工具是否减轻了疫情冲击带来的金融和经济压力?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是否发挥了协同作用?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了回答,并且基于疫情冲击这一事件进行检验,不仅弥补了现有文献关于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危机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空白,而且能够为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勇和姚驰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2期的论文《外生冲击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稳定效应——理论建模及基于全球样本的实证检验》研究了事前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应对外生冲击时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理论分析表明: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放大了外生冲击下银行部门风险上升程度,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则能够增强银行部门的稳健性;同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存在相互作用,表现为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部分抑制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银行过度风险承担,从而减弱由事前宽松货币政策所引起的银行部门风险上升,进而起到对货币政策风险外溢效应的缓冲作用。在经济稳定效应方面,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会加重经济遭受外生冲击时的产出下降,而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政策则可以通过抑制银行信贷和投资的顺周期性,减轻经济系统所遭受的冲击。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削弱了货币政策与外生冲击下产出下降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而且这一作用在宽松货币政策下更为明显。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这一独特的研究窗口,对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显示:在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银行部门风险的影响上,货币政策利率与外生冲击下银行部门风险上升程度显著负相关,表明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放大了银行遭受外生冲击时的风险上升程度;宏观审慎政策与外生冲击下银行部门风险上升程度显著负相关,表明事前收紧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增强银行面对外生冲击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经济稳定效应方面,货币政策利率与外生冲击下的经济产出下降幅度显著负相关,表明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在面临外生冲击时遭受更大程度的衰退;宏观审慎政策与外生冲击下的经济产出下降幅度也显著负相关,说明事前收紧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减缓外生冲击导致的产出下降。
本文的研究发现为中国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从本文的结论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应对外生冲击时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都得到了经验数据的验证。因此,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和完善压力测试框架,一方面分析在现有政策下,金融机构在应对外生冲击和极端情景下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地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从而发挥双支柱调控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的政策效果。不过,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效应目前在一些国家还未得到充分释放,这启发政策当局在后续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除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各自的政策规则和制度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以更好地发挥政策之间的协调效应。例如,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重视各自政策的溢出效应,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考虑不同工具的运作机制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金融周期针对性地设计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组合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双支柱调控框架在跨周期调节方面的综合效应,等等。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3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1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2)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